试用期不签合同转正后签劳务协议?这3大用工雷区HR千万要避开

试用期不签合同转正后签劳务协议?这3大用工雷区HR千万要避开


一、试用期用工的法定底线:不签合同≠无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试用期作为劳动关系的特殊阶段,必须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2023年北京朝阳区劳动仲裁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引发的纠纷占全年案件的28.6%,其中试用期未签合同案件占比高达41%。

某互联网公司因在试用期未签合同,员工转正后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差额。法院判决企业需支付员工入职第2个月至转正期间共5个月的二倍工资差额。这类判决揭示:试用期不签合同看似”节省成本”,实则构成违法事实劳动关系,需承担更重的赔偿责任。


二、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本质区别

劳务合同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岗位,不适用建立长期劳动关系的场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若用工关系存在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即使签订劳务合同,仍可能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

某制造企业将正式员工转为劳务派遣,最终被认定违法用工,需补缴2年社保并支付经济补偿金。这警示HR:合同性质的认定不以协议名称为准,关键看实际用工是否符合劳动关系特征。一年后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操作,本质上构成两次事实劳动关系,可能触发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条件。


三、社保缴纳的法定时间红线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职工办理社保登记。2022年人社部专项检查发现,试用期不缴社保的企业中,89%存在应缴未缴记录。某餐饮连锁企业因试用期未缴社保,员工发生工伤后企业全额承担12万元医疗费用。

社保代缴协议、商业保险替代等操作均属无效。上海某科技公司通过第三方代缴社保,被税务部门追缴社保费并处以滞纳金。这印证了社保缴纳主体的唯一性要求:必须由实际用人单位缴纳。


四、合规用工的3个核心策略

  1. 入职30日内完成合同签订
    建议采用”劳动合同+试用期条款”模式,合同期限三年以上的试用期不超过六个月。可采用电子签约系统实现入职当天在线签约,某金融集团通过该系统使合同签订及时率提升至99.3%。

  2. 社保缴纳时限管理
    建立用工30日倒计时机制,某快消企业通过HR系统自动触发社保增员提醒,确保新员工参保及时率100%。建议将社保缴纳作为转正考核的前置条件。

  3. 用工形式合规审查
    建立岗位性质评估模型,对核心岗位、长期用工岗位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某物流企业通过岗位评估将劳务派遣比例从40%降至15%,有效规避用工风险。


五、风险补救的实务操作指南

对于已存在的历史问题,建议分三步处理:
1. 立即补签劳动合同,建议约定”合同期限自实际用工之日起计算”
2. 补缴社保需提供情况说明,部分地区允许追溯补缴不超过24个月
3. 建立专项整改基金,某上市公司通过预留年度预算的0.5%作为风险准备金

针对员工追溯诉求,可采取协商解除+经济补偿的方式。某制造企业通过协商补偿方案,成功化解群体性仲裁风险,补偿金额较法定标准降低37%。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91363.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