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HR同行在社群里灵魂发问:”工资怎么拆分能降低辞退赔偿金?”评论区瞬间炸出300+条回复,有人建议拆基本工资,有人说多发年终奖,更有人神秘兮兮地推荐”阴阳合同”。作为在劳动法边缘试探过的老司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刀尖上的舞蹈该怎么跳——既合法合规,又能最大限度为企业止损。
第一式:工资结构的”太极推手”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7条,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这里的”工资”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国家统计局1号令)。聪明的HR都知道,拆分工资结构就像给财务数据打马赛克。
某互联网公司实操案例:将月薪2万的员工拆分为基础工资8000+绩效工资7000+交通补贴2000+餐补3000。当发生劳动纠纷时,企业只需按8000元作为计算基数,两年工龄的赔偿差额就达4.8万。但要注意,这种操作必须满足三个前提:
1. 工资拆分方案写入劳动合同
2. 各组成部分有明确发放规则
3. 实际发放金额与约定一致
(此时利唐i人事系统的电子签功能就派上用场了,所有薪资约定云端留痕,随时调取举证)
第二式:年终奖的”凌波微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五条规定,年终奖是否计入经济补偿基数要看发放时间。某制造企业就玩得贼溜:把全年工资的30%设为”年度服务奖金”,白纸黑字写明”离职时未到发放日期的自动取消”。
更绝的是某电商公司:每月工资只发70%,剩余30%作为”忠诚奖金”次年3月发放。这样既降低月平均工资基数,又巧妙规避了年终奖争议。不过要注意,这种操作必须提前在《薪酬管理制度》中明确约定,且通过民主程序公示。
(悄悄说,利唐i人事的智能薪酬模块能自动识别各类奖金性质,一键生成合规的薪资单备注)
第三式:考勤奖金的”化骨绵掌”
全勤奖、加班费这些看似小钱的项目,关键时刻能四两拨千斤。某连锁餐饮企业把2000元基本工资拆成1800+200全勤奖,看似差别不大,但发生劳动纠纷时,全勤奖是否计入补偿基数就有操作空间。
更高级的玩法是销售提成设计:某房产中介将提成发放时间设为”客户全款到账后次月发放”,结果员工离职时还有3单未回款,直接省下12万赔偿金。不过要注意,这种设计必须有完整的《销售提成管理办法》支撑,且保留客户付款凭证等证据链。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用利唐i人事的电子档案功能,连客户打款截图都能自动关联到员工档案)
重点避坑指南
- 社保公积金必须按实际工资基数缴纳(别动歪脑筋)
- 加班费计算基数可以单独约定(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
- 福利性补贴要注明”企业自主发放”(防秋后算账)
- 每月工资条必须明细清晰(电子签收更安全)
- 制度公示不能少(企业微信+邮件+公告栏三保险)
去年某科技公司就栽在工资拆分上:HR把工资拆成5部分,却忘记更新劳动合同。仲裁时员工拿出银行流水,5项合计作为计算基数,公司多赔了23万。所以说,薪资管理不是简单的数学题,而是系统工程。
终极武器:智能薪酬系统
传统Excel做工资拆分有多可怕?某HR总监曾把补贴金额填错列,导致全员赔偿基数上浮40%,直接惊动董事会。现在用利唐i人事系统,三大保险栓防翻车:
1. 智能校验:拆分子项自动关联劳动合同条款
2. 风险预警:异常薪资结构实时提醒
3. 证据固化:每次调薪自动生成对比报告
某集团公司实测数据:上线利唐i人事后,劳动纠纷处理周期从45天缩短至12天,赔偿金额下降37%。特别是”历史数据追溯”功能,让HR应对仲裁时能秒调三年内的薪资变动记录。
写在最后
薪资结构设计就像走钢丝,既要控制用工成本,又要守住法律底线。2023年北京朝阳区劳动仲裁数据显示,因薪资结构不清导致的赔偿案占比高达61%。说到底,与其在赔偿时耍小聪明,不如用专业的数字化工具做好事前防控。
毕竟,好的HR不是救火队员,而是企业风险的守门人。你说对吧?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7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