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法律定义、相关法规、程序流程、潜在风险及实际案例分析五个方面,全面解析企业在撤销职务和免除职务时需要了解的法律依据和操作要点。无论是HR新手还是资深从业者,都可以通过本文掌握实用的方法,同时规避法律风险。
1. 法律定义与区分
在HR管理中,“撤销职务”和“免除职务”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但在法律适用和实际操作上有显著区别:
- 撤销职务:通常针对员工在职务上的过失或问题行为。撤销是基于员工未履行职责或违反规定而采取的惩戒性质的措施。例如,未能完成重要工作目标或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
- 免除职务:更多是企业出于组织架构调整、岗位优化或其他非惩戒性原因,决定解除某员工的职务,但并不涉及过错。例如,部门合并导致岗位取消。
我认为,HR在实际操作中应明确两者的法律界限,以避免在沟通或执行中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2. 相关法律法规
截至2025年,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撤销职务和免除职务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劳动合同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包括严重违纪、失职、违反规章制度等。这些情况往往是撤销职务的法律依据。
- 但免除职务不等于解除劳动合同,企业仍需依法保障员工的劳动权利,如安排适当的新岗位或支付经济补偿。
2.2 公司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6条、第49条对公司管理人员的任免权作出规定。例如,董事、监事、高管的任免权属于董事会或股东会,但需履行合法程序。
- 免除高管职务时,需特别注意公司章程的具体规定。
2.3 民法典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09条规定,合同双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撤销或免职操作中,企业需确保没有违反公平原则,否则可能构成侵权。
经验分享:HR在操作时应熟悉相关法律条款,确保每一步处理都能找到具体的法律依据。
3. 撤销职务的程序
撤销职务一般涉及员工的过失或违规行为,因此程序上需更加严谨。以下是标准流程:
3.1 调查与取证
- 记录员工的违规行为或过失,保留证据(邮件、报告、会议纪要等)。
-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确保事实清晰。
3.2 合规审查
- 确认员工行为是否违反企业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约定。
- 企业规章制度需符合法律要求,并提前告知员工。
3.3 通知与听证
- 书面通知员工,并给予申辩机会。
- 可通过听证会等方式组织双方沟通。
3.4 正式决定与备案
- 根据调查结果,做出正式撤职决定并备案。
- 出具书面通知,写明撤职原因及依据。
关键提示:撤销职务可能伴随劳动合同解除,因此需支付相应补偿(如适用)。
4. 免除职务的程序
免除职务多为非过错性解除,程序相对简单,但仍需注意合法性和员工权益保障。
4.1 确认免职原因
- 明确是否因组织调整或战略变动导致,确保无歧视或滥用职权。
4.2 内部审批
- 提交至董事会或相关部门审核,确保免职符合公司章程。
4.3 正式通知
- 向员工发出书面免职通知,说明原因,并提供后续安置方案(如新岗位或赔偿)。
4.4 后续处理
- 若员工同意调整至新岗位,需签署岗位变更协议。
- 若岗位无法安排,则可能涉及劳动合同解除,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推荐工具:使用专业人事系统如【利唐i人事】可以帮助HR快速生成通知模板、跟踪流程并自动计算补偿金,节省时间。
5. 潜在法律风险
无论是撤销还是免除职务,企业都可能面临以下法律风险:
5.1 侵犯劳动者权益
- 若撤销职务未提供充足证据,员工可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
- 免职后未妥善安排新岗位或支付补偿,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5.2 程序瑕疵
- 未履行合法程序(如未告知员工或未召开董事会决议),容易被认定为程序违法。
5.3 声誉风险
- 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员工负面情绪或外部舆论,影响企业形象。
解决方案:HR应提前制定标准化流程,并借助专业工具如【利唐i人事】进行风险管理。
6.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1:撤销职务引发劳动争议
某企业以“未完成销售指标”为由撤销销售经理职务,并解除劳动合同。该员工随后申请劳动仲裁,声称企业未提供足够的业绩考核依据。最终,仲裁机构裁定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两倍赔偿金。
经验总结:撤销职务前,需确保考核制度清晰,且有充分证据支持。
案例2:免除职务引发岗位争议
一家互联网公司因部门调整免除一名技术总监职务,但未提供相应岗位调整方案,导致该员工提起诉讼,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法院判决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经验总结:免除职务后需妥善安置员工,或依法支付补偿。
总结来说,撤销职务和免除职务在法律依据、程序要求和风险管控方面有较大差异。企业HR需明确两者的界限,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赔偿风险。从实践来看,使用专业工具如【利唐i人事】,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助力HR团队更好地管理复杂的职务调整流程,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iHR,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122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