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有位57岁阿姨的遭遇,给所有HR敲响警钟:入职9天的新员工工作时摔成骨折,企业既没缴社保又弄丢医疗证明。更棘手的是,当阿姨主张工伤赔偿时,公司竟以”超龄不受劳动法保护”为由推脱。这种操作背后,藏着3个致命认知误区。
一、超龄用工≠法外之地:这些法律条文HR必须知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达到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仍构成劳动关系。这意味着:
1. 工伤保险参保义务不因年龄豁免(《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
2. 未参保员工工伤由用人单位全额赔偿(《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一条)
3. 医疗期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五条)
那位阿姨的情况完全符合工伤认定标准:
– 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伤
– 虽未参保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 未办理退休手续不享受养老待遇
即便超过60岁,只要存在用工事实,企业就必须承担工伤保险责任。2023年北京朝阳区法院判例显示,某62岁保洁员获赔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合计12.8万元。
二、人事管理的3个定时炸弹
这个案例暴露的传统管理漏洞,值得每位HR警醒:
炸弹1:入职流程”断头路”
新员工未完成参保就上岗作业,等于让企业裸奔。某制造企业因类似疏忽,1年内产生3起工伤赔付,总额超50万元。
炸弹2:纸质证明”黑洞”
医疗单据丢失绝非偶然。某连锁餐饮企业统计,纸质档案遗失率达17%,直接导致32%的工伤争议败诉。
炸弹3:超龄员工”放养制”
认为退休返聘人员无需规范管理?深圳某物业公司因此被认定事实劳动关系,补缴社保+滞纳金超40万元。
三、数字化解法:把风险关进系统笼子
智能HR系统正在重构用工风险管理模式:
1. 入职强制校验:设置社保缴纳与合同签署的互锁机制,未完成参保无法生成工号
2. 电子档案云端存证:医疗证明实时上传区块链存证,扫码即可调取完整就医记录
3. 智能风控预警:自动识别超龄员工用工性质,推送差异化管理方案
4. 工伤全流程管控:从事故报案到待遇申领的23个关键节点在线追踪
某零售企业接入智能系统后,工伤处理周期从45天缩短至8天,争议率下降76%。更重要的是,系统自动生成的用工台账,在劳动监察时成为最有力的合规证明。
四、给HR的3条落地建议
-
建立年龄分层管理矩阵
划分45-50岁、50-55岁、55岁以上三个区间,配置差异化的合同类型、保险方案和健康管理措施 -
设计数字化应急包
包含电子版《工伤申报指引》《医疗费用垫付流程》《劳动能力鉴定指南》,新员工扫码即可获取 -
实施风险穿透测试
每季度模拟超龄员工工伤场景,检验从事故报告到档案归档的全流程响应速度
这个时代的用工管理,早已不是简单的年龄划线游戏。当62岁程序员成为技术骨干,65岁导购创造销冠神话,HR更需要用数字化工具构建包容而安全的用工生态。毕竟,保护员工权益与守护企业利益,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9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