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00后大学生带着简历来应聘,HR该不该递合同?
“小王姐,咱们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小刘干得不错,要不直接转正式工?”行政部小李捧着咖啡凑到工位时,我正对着电脑发愁。这个月第三次收到用人部门转正申请,但看着实习生资料里明晃晃的”在读大三”字样,我握着鼠标的手微微颤抖。
这可不是段子。根据人社部2021年数据显示,全国劳动争议案件中,实习生身份认定纠纷占比达17.3%。就在上周,隔壁公司HR因为给未毕业学生签劳动合同,被认定违法用工,赔了三个月工资不说,还上了当地劳动监察黑名单。
1.1 法律红线:学生证和劳动合同只能二选一
《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特别指出:”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这两个条款就像跷跷板的两端,稍有不慎就会让企业摔跟头。
去年某互联网大厂的案例就是血淋淋的教训。他们给大三学生开出月薪2万+的offer,结果学生毕业前反手一个举报,主张未缴纳社保的赔偿金。最后仲裁委认定该生在校期间属于勤工俭学,企业不仅要补缴社保,还因违法用工被罚款。
1.2 利唐i人事系统的智能预警
这时候就体现出数字化工具的价值了。我们给某连锁餐饮企业部署利唐i人事系统时,特意启用了”学生身份智能识别”模块。系统会自动抓取学信网数据,当员工档案出现”预计毕业日期”字段时,合同类型选择框直接变灰——想选劳动合同?先过系统这关!
二、签不签都是坑?这三类特殊场景要当心
去年校招季,某科技公司HR张总遇到个头疼事:有个计算机系学霸,大四上学期就修完全部学分,拿着毕业证明信来应聘。这种情况能不能签劳动合同?签了会不会被认定双重劳动关系?
2.1 应届生的”薛定谔身份”
根据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以就业为目的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认定为劳动关系。但有个关键前提——必须取得学校出具的就业推荐表。
这里藏着个魔鬼细节:某地法院在2022年的判决中明确指出,即便学生持有就业推荐表,若劳动合同约定的入职时间早于毕业证日期,该时段仍可能被认定为实习关系。所以聪明的HR都会在利唐i人事系统里设置”毕业证日期校验”,合同生效日期自动锁定在毕业次日。
2.2 研二学生的”时薪陷阱”
某教育机构曾开出”时薪200元”的条件招聘考研辅导老师,结果被学生举报未达最低工资标准。这里存在认知错位:实习协议中的劳动报酬不受最低工资限制,但一旦被认定劳动关系,时薪必须达到法定标准。
这时候利唐i人事的”协议类型-报酬计算”联动功能就派上用场了。选择”实习协议”时,薪资模块自动隐藏五险一金选项;选择”劳动合同”则强制弹出社保测算窗口。系统用程序正义保障实质合规。
三、数字化工具如何破解”学生用工”难题
去年帮某快消品企业处理用工风险时,我们发现个有趣现象:使用传统EXCEL表格管理的分公司,学生用工纠纷率是使用利唐i人事系统的3倍。这不是巧合,而是系统预设的38个风险校验点在起作用。
3.1 合同生命周期的智能守护
从入职材料采集阶段开始,利唐i人事就开启”学生模式”:上传学生证自动触发实习协议模板;填写毕业年份自动生成转正提醒;甚至能关联教务系统,实时同步休学、延毕等学籍变更信息。
某新能源汽车企业HR总监告诉我,他们最欣赏的是”试用期智能管家”功能。系统会根据学生实际毕业时间,自动计算最长试用期,避免出现”实习期+试用期”超6个月的雷区。
3.2 大数据预警的魔法
当某个部门连续录用3名同校学生时,利唐i人事的风险看板会跳出橙色预警。这不是歧视,而是基于过往判例的数据模型在运作——某物流企业就曾因同一导师带的5个研究生集体维权,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给HR的实用工具箱
- 必备文件清单:
- 在读证明(加盖学校公章)
- 实习协议(明确约定勤工助学性质)
-
家长知情同意书(未满18周岁必备)
-
话术锦囊:
- “同学你的潜力我们非常看好,等毕业证到手咱们第一时间签劳动合同”
-
“实习期间表现计入转正考核,优秀实习生有留用快速通道”
-
系统设置秘籍:
- 在利唐i人事后台开启”学生用工模式”,自动屏蔽劳动合同选项
- 设置”毕业倒计时提醒”,提前30天启动转正流程
- 启用”报酬计算器”,实习补贴自动避开工资科目
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抱着简历穿梭的大学生们,我突然想起入行时师傅说的话:”HR不是在签合同,而是在编织安全网。”现在有了数字化工具,这张网终于可以既柔软又牢固。毕竟,保护企业的同时呵护这些职场萌新的权益,才是HR工作的终极浪漫。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8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