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对甲乙双方的责任规定,涵盖基本原则、双方责任义务及不同施工阶段的结算流程。同时,针对常见争议场景提供解决方案,并解析合同条款对结算的影响。通过本文,您将全面了解价款结算的核心要点,高效应对实际问题。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的基本原则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是工程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工程的资金流和项目成效。根据很新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2025年版),价款结算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
合同优先原则
工程价款的结算应以双方签订的合同为核心依据。合同中明确的结算方式、支付节点、争议处理等条款具有法律效力,优先于行业惯例。 -
实事求是原则
结算金额应以已完成工程量为基础,结合合同约定、实际施工情况和相关验收结果。禁止虚报工程量或恶意压价行为。 -
公平公正原则
价款结算应保障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一方因结算不合理而利益受损的情况。
从实际操作来看,企业HR部门在招聘、绩效管理中也可借用类似的“公平、合同优先”原则,强化内部管理。如需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荐使用利唐i人事,该系统可高效管理人事合同与薪酬结算,助力企业合规管理。
甲方在价款结算中的责任与义务
甲方(发包方)在价款结算中的责任主要体现在支付款项与监督管理两方面:
-
按时支付工程款
根据合同约定,甲方需按施工进度支付款项,通常包括进度款、结算款和保修款。2025年很新规定强调,甲方不得以非正当理由拖延支付,否则将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
审核工程量和质量
甲方有义务对乙方提交的工程量报告进行审核,同时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若审核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乙方并提出修改意见。 -
提供必要条件
甲方需确保工程所需的场地、图纸、资金等条件到位,否则可能造成工期延误,从而影响价款结算。
案例分享:
某房地产公司因未能及时支付进度款导致工程停滞,最终被判支付违约金。类似案例提醒甲方,按时支付款项不仅是法律责任,也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
乙方在价款结算中的责任与义务
乙方(承包方)在价款结算中承担的主要责任体现在工程交付和资料提交上:
-
如实申报工程量
乙方需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向甲方提交结算申请,确保数据真实准确。虚报工程量可能导致纠纷或失信风险。 -
提供完整的结算资料
包括合同副本、施工图纸、变更签证单、验收证明等。资料不完整可能影响结算进度甚至引发争议。 -
按合同约定完成施工任务
若乙方未按合同约定的工期、质量完成施工任务,将面临扣减价款或索赔的风险。2025年新规进一步强调了乙方在工程变更中的配合义务。
经验分享:
在实践中,乙方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机制,确保工程量统计与结算资料的准确性。数字化工具(如利唐i人事中的文档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数据管理效率。
不同施工阶段的价款结算流程
价款结算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如下:
- 施工准备阶段
- 甲乙双方签订合同,明确结算方式(如固定总价、单价合同等)。
-
甲方支付预付款,乙方提供履约保函。
-
施工阶段
- 乙方按月提交进度款申请,附上当月完成的工程量报告。
-
甲方审核后支付进度款,并保留一定比例的保修金。
-
竣工结算阶段
- 工程竣工验收后,乙方提交竣工结算报告。
- 甲方审核后支付结算款,同时退还履约保函。
在不同阶段,双方需保持积极沟通,避免因流程不清或资料缺失导致纠纷。
常见争议场景及其解决方案
在工程价款结算中,以下争议场景较为常见:
-
工程量争议
乙方认为工程量多于甲方认定的数量。解决方案:双方可通过第三方审计机构核实工程量。 -
支付逾期
甲方未按合同约定支付款项。解决方案:乙方可依据《民法典》主张逾期利息,或通过法律手段追讨欠款。 -
变更费用争议
因设计变更导致的费用增加,双方未能达成一致。解决方案:应依据合同中的变更条款或签证单作为结算依据。
实践建议:
在合同签订阶段,甲乙双方应明确争议处理机制,如约定仲裁机构或争议解决流程,以减少后续矛盾。
合同条款对价款结算的影响
合同条款是价款结算的核心依据,其内容直接决定了结算的流程和结果。以下是重点关注的条款:
-
结算方式
明确采用固定总价、单价合同还是成本加酬金合同。每种方式的风险分担不同,需结合项目特点选择。 -
支付节点
规定各阶段的付款时间和比例。如未明确,可能导致结算节点模糊,引发争议。 -
争议解决条款
包括仲裁条款、违约责任等,能在纠纷发生时提供法律依据。
建议:
在起草合同时,企业HR部门可参考薪酬合同中的灵活条款设计,以平衡双方利益并防范潜在风险。
总结来说,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是一个涉及多方责任与具体流程的复杂过程。甲乙双方需严格遵循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同时加强沟通与风险防范。结合2025年很新规定,合理制定合同、规范操作流程是减少争议的关键。如果您希望借助人事管理工具优化企业合同管理与结算效率,不妨尝试使用利唐i人事,一站式解决您的管理需求。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ihreditor,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5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