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毕业生共享屏幕3小时会被骗70万?

毕业生共享屏幕3小时被骗70万

毕业生共享屏幕3小时被骗70万:原因与对策详解

在当今的数字化社会,共享屏幕等远程协作工具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新型诈骗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毕业生,因缺乏经验和安全意识,成为骗子的重点目标。本文将围绕“毕业生共享屏幕3小时被骗70万”这一典型事件展开分析,从诈骗原理、心理因素、具体手段、识别防范、HR责任以及法律补救措施等六个方面深入探讨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共享屏幕诈骗的基本原理

共享屏幕诈骗是利用屏幕分享工具实施诈骗的一种方式,骗子通过伪装成招聘方、客服或技术支持,引导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获取个人隐私信息或远程操作权限,进而窃取资金。其关键步骤如下:

  1. 伪装身份:冒充合法身份,如知名企业HR、银行工作人员、客服代表等,获取受害者信任。
  2. 设置诱饵:利用招聘面试、账户异常、资金返还等借口吸引受害者配合。
  3. 操作引导:通过共享屏幕获取个人敏感信息(如网银账户、验证码)或直接远程操作资金转移。
  4. 实时控制:通过实时屏幕观察或操作,完成诈骗流程,使受害者难以察觉问题所在。

骗子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技术手段与心理操控,形成技术与心理双重陷阱。


二、毕业生易受骗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毕业生群体为何成为共享屏幕诈骗的高发目标?原因主要与心理特点和社会环境有关:

  1. 社会经验不足
    毕业生刚踏入社会,缺乏对复杂人际交往和社会风险的辨别能力,对信息的真假难以有效判断。

  2. 求职心态急切
    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往往对“高薪职位”“快速面试”等机会缺乏警惕,容易被虚假招聘引诱。

  3. 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对共享屏幕、远程办公等技术工具了解不深,未认识到其中可能隐藏的风险。

  4. 信任权威心理
    毕业生对企业HR、银行客服等权威身份容易产生信任感,一旦骗子伪装得足够专业,受害者就更容易配合其操作。

  5. 缺乏求助渠道
    遇到问题后,毕业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求助,甚至因害怕麻烦或羞于启齿而延误最佳处理时机。


三、常见的共享屏幕诈骗手段和案例分析

共享屏幕诈骗手段形式多样,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1. 虚假招聘诈骗
    案例:某毕业生在接到“名企HR”的面试邀请后,被要求共享屏幕完成在线测试。骗子利用屏幕共享获取了其网银登录信息,并通过实时验证码操作转走了70万元。
    手段分析:利用求职者对名企的信任,骗取其配合完成复杂操作。

  2. 假冒银行客服
    案例:骗子声称受害者的账户存在异常需验证,并要求开启屏幕共享以协助“操作解决”。通过伪造银行页面,骗子窃取了资金。
    手段分析:利用紧急情况制造心理压力,使受害者失去警惕性。

  3. 退款或贷款陷阱
    案例:毕业生接到“商家客服”通知称需要退款,需共享屏幕配合操作,结果被诱导贷款,并通过网银完成转账。
    手段分析:混淆受害者对账户金额的认知,骗取资金。

  4. 技术支持骗局
    案例:以技术故障为由,骗子诱导受害者共享屏幕解决问题,并趁机篡改重要信息或远程转账。
    手段分析:伪装成技术专家,获取操作权限实施犯罪。


四、如何识别和防范共享屏幕诈骗

  1. 提高安全意识
  2. 不轻易相信陌生人通过电话或网络提出的共享屏幕请求。
  3. 学习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了解诈骗手段和常见案例。

  4. 核实对方身份

  5. 对自称是企业HR、银行客服的人员,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
  6. 切忌通过非官方链接或平台提供个人敏感信息。

  7. 设置双重验证

  8. 开启账户的双重验证功能,增强安全性。
  9. 遇到需授权的操作,仔细核对信息,不急于配合。

  10. 保护屏幕内容

  11. 在共享屏幕时,谨慎选择具体窗口,不要暴露个人隐私信息。
  12. 不在共享过程中输入账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

  13. 警惕高压话术

  14. 面对对方急促催促或强制性话语时,应及时中止操作,冷静思考。

在企业环境中,HR可以推荐使用更安全的系统来管理日常操作。例如,利唐i人事提供了从招聘到数据管理的一体化平台,既能高效完成工作,又能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企业信息安全。


五、企业HR在防止员工受骗中的责任与措施

企业HR作为员工职业发展的引导者,应主动承担起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责任,尤其是在数字化工作的普及下。

  1. 培训与宣导
  2. 定期组织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分享最新的诈骗案例和防范措施。
  3. 强调屏幕共享及远程协作的安全规范,明确禁止与陌生人共享屏幕。

  4. 完善流程管理

  5. 在招聘环节,通过如利唐i人事等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确保候选人与企业的沟通透明且安全。
  6. 提供官方联系方式,避免员工因私人沟通渠道陷入诈骗。

  7. 设立求助机制

  8. 建立内部快速响应机制,员工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反馈。
  9. 为新员工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其提高社会适应力。

六、法律途径和补救措施对于被骗资金的追回

  1. 及时报警
    诈骗发生后,受害者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共享屏幕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

  2. 冻结资金
    向银行或支付机构申请冻结账户,以尽可能减少资金损失。

  3. 联合调查与追踪
    公安机关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追踪资金流向,并协调跨境行动(如涉海外诈骗)。

  4. 法律支持

  5. 通过律师或法律援助,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申请民事赔偿。
  6. 参与法院调解或仲裁,争取通过合法途径追回被骗款项。

  7. 提高公众警觉

  8. 被骗案例公开后,媒体和机构应积极宣传,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结语

毕业生共享屏幕被骗的案件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个人、企业和法律机构都需通力合作,构建更完善的防骗体系。企业HR不仅需要提升管理效能,更需关注员工的安全教育。通过使用如利唐i人事这样的数字化工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效率,还能通过技术手段有效防范风险。唯有从源头上提高防范意识,才能真正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数字化研究员,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1206349.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