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の奇妙冒险:员工入职15天闯红灯致残,公司究竟能不能开人? | i人事一体化HR系统 | HR必知必会

打工人の奇妙冒险:员工入职15天闯红灯致残,公司究竟能不能开人?

打工人の奇妙冒险:员工入职15天闯红灯致残,公司究竟能不能开人?


一、当交通事故遇到劳动法,HR如何破局?

“新员工小张9月8日入职,9月23日早高峰为赶打卡,骑着共享单车闯红灯被撞成粉碎性骨折。交警认定全责,医疗期躺了整整6个月,现在闹着要回来上班。老板气得摔了星巴克,HR瑟瑟发抖:这烫手山芋到底怎么扔?”

这个看似段子的真实案例,最近在HR圈引发激烈讨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员工故意犯罪、醉酒吸毒、自残自杀导致的伤亡不认定工伤。但”闯红灯全责”在法律上属于严重交通违法,却不一定构成”故意犯罪”。

这时候就要掏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明确指出”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才认定工伤。反过来推导,全责事故自然不构成工伤——但这只是解决了赔偿问题,解除劳动合同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二、医疗期解除四步走,少一步都是坑

第一步:医疗期计算器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工作年限15天的新员工,医疗期按3个月计算(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但注意!上海、深圳等地有地方性规定,实际执行中可能延长至6个月。

第二步:复工评估令
医疗期满后必须安排劳动能力鉴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说得明白:不能从事原工作+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合法解除。但实操中很多企业栽在”另行安排工作”环节,某互联网大厂就因让程序员转岗前台被裁定违法解除。

第三步:经济补偿金
N+1的补偿标准要算准工龄,这里有个魔鬼细节:医疗期超过6个月的,工龄按1.5倍计算。比如实际工作0.5个月+医疗期6个月,工龄按0.5+6×1.5=9.5个月,四舍五入就是1年工龄。

第四步:程序正义
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支付代通知金)、工会报备、离职面谈录音…少一个环节都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某制造业公司就因忘记更新考勤系统,被员工抓住实际到岗证据反杀。


三、智能人事系统:给HR装上法律外挂

这时候就该祭出利唐i人事系统的三大神技:

  1. 医疗期倒计时闹钟
    系统自动关联入职时间、诊断证明、停工留薪期,提前30天弹窗预警。就像给每个员工装了个”法律沙漏”,再也不怕错过关键节点。

  2. 文书模板生成器
    解除通知书、医疗期告知函、岗位调整协议…30+种法律文书模板支持智能填充。上海某连锁企业HR总监亲测:”以前准备材料要3天,现在3分钟搞定。”

  3. 风险雷达预警
    自动识别”医疗期临近结束未安排体检””经济补偿金计算误差超过5%”等138种风险场景。北京某科技公司HR吐槽:”这系统比我请的律师所还操心。”


四、魔幻现实的职场生存指南

遇到这种”入职半个月,躺平六个月”的极端案例,建议HR做好这三本账:

1. 经济账
核算直接成本(工资+社保+补偿金)和隐性成本(岗位空缺损失+招聘成本)。有时候”长痛不如短痛”反而是最优解,某快消公司测算发现,留用这类员工的综合成本是补偿金的2.3倍。

2. 人情账
定期探病记录、慰问品签收单、复工培训记录…这些温情证据关键时刻能救命。杭州某电商公司就靠一沓探病照片,在仲裁时成功证明已尽关怀义务。

3. 法理账
《民法典》1191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追偿权,但实务中成功案例不足5%。不过某物流公司创新性在劳动合同约定:”因故意违法导致的第三方赔偿,公司有权追偿”,成功从员工车祸赔偿金中扣除70%损失。


五、来自未来的职场预言

随着00后整顿职场,这类”入职即躺平”的案例将呈现三大趋势:

  1. 证据链云端化
    考勤打卡、工作沟通、医疗证明全部上链存证,某区块链公司已实现”纠纷发生时自动生成证据包”。

  2. 风险预警前置化
    智能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在员工闯红灯被拍瞬间就预警HR。某车企的智能监控系统已实现交通违法与考勤数据联动。

  3. 解雇流程游戏化
    某互联网公司开发了解雇模拟系统,HR通过完成”收集证据””计算补偿””安抚情绪”等关卡才能拿到”合法解除证书”。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91081.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