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续签困局:当绩效评估遇上无固定期限合同

劳动合同续签困局:当绩效评估遇上无固定期限合同


一、劳动合同续签的法定边界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第三十九条(过失性辞退)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不胜任解除)情形,续订时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订立。

但实践中存在两大争议点:
1. “连续二次”的认定标准:部分地区(如上海)认为需第三次续签时才触发强制签订义务,而多数地区(如北京、广东)认为第二次合同到期即产生该义务
2. 企业终止权的行使空间:在员工无重大过错但绩效不达标时,企业能否合法终止合同?


二、绩效管理与法律风险的平衡术

2019-2022年全国劳动仲裁数据显示,涉及合同终止的争议案件中,43.6%的败诉原因为”证据链不完整”。企业需构建三重防线:

1. 绩效评估体系合法性

  • 量化指标需提前公示(建议提前30天)
  • 考核周期符合行业特性(如销售岗建议季度考核)
  • 员工签字确认的考核记录保存至少2年

2. 不胜任工作的证明路径

  • 第一次考核不达标:需培训或调岗
  • 第二次考核仍不达标:可行使解除权
  • 医疗期/孕产期员工需特殊处理

3. 合同到期前的预警机制

  • 提前90天启动续签评估流程
  • 建立绩效改进计划(PIP)档案
  • 保留书面沟通记录(邮件、会议纪要等)

三、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型

某上市企业2022年用工风险分析显示,运用以下模型可降低68%的违法解除风险:

评估维度 权重 达标阈值
绩效达标率 40% ≥70分
合规流程完整度 30% 100%
历史纠纷记录 20% 0次
岗位替代成本 10% ≤3个月

当综合评分低于60分时,续签风险系数超过警戒线,建议启动协商解除程序。


四、合规操作四步法

  1. 证据固化阶段(合同到期前6个月)
  2. 整理历年考核表、培训记录
  3. 收集客户投诉、项目延误等佐证材料

  4. 合规审查阶段(到期前3个月)

  5. 法务部门出具风险评级报告
  6. 测算N、N+1、2N等不同方案成本

  7. 协商沟通阶段(到期前1个月)

  8. 采用”汉堡沟通法”:肯定贡献→指出问题→协商方案
  9. 准备多套补偿方案(含法定标准上浮10%-20%的选项)

  10. 法律兜底阶段(到期前15天)

  11. 发送《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12. 同步办理离职交接和社保减员

五、典型案例的启示

某科技公司2021年案例显示:
– 员工李某两次合同期间累计3次考核不合格
– 企业保存了培训记录、改进计划、跨部门评价等27项证据
– 法院最终认定终止行为合法,驳回赔偿金请求

关键证据链包括:
– 经公证的绩效考核系统数据
– 员工确认的岗位责任说明书
– 改进期间的周报月报沟通记录


六、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价值

智能HR系统可使合规效率提升40%:
1. 自动触发合同到期提醒(支持自定义提前期)
2. 电子证据存证功能(区块链时间戳技术)
3. 风险预测算法(基于历史案件大数据)
4. 文书生成模块(自动匹配最新法规条款)

某集团上线智能系统后,用工纠纷处理周期从58天缩短至22天,协商成功率提高至91%。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_seriou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86544.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