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被收购后员工合同该用哪个抬头?HR踩坑实录看得我血压飙升

公司被收购后员工合同该用哪个抬头?HR踩坑实录看得我血压飙升

上周在HR社群里看到个热帖:公司被集团收购后,员工续签合同到底用哪个抬头?评论区简直成了大型翻车现场。有人说”直接换集团合同省事”,有人坚持”子公司抬头更安全”,还有人默默发了个劳动仲裁截图…

这让我想起去年服务过的一家制造企业。他们并购后统一使用集团合同模板,结果3个月后被15名老员工集体投诉工龄归零。财务总监急得直拍桌子:”明明工资社保都没变,怎么还要赔补偿金?”最终调解支付了76万,相当于全年招聘预算打了水漂。

其实这类坑早就不是新鲜事。人社部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并购引发的劳动纠纷同比增长37%,其中53%都涉及合同主体变更问题。更扎心的是,78%的HR承认在处理这类事务时”心里没底”。

为什么换个合同抬头这么要命?咱们先看法律条款。《劳动合同法》第33条写得明明白白: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履行。但注意!这里说的是”同一法人主体”的变更。如果变成集团签约,本质上就是更换用人单位主体。

举个真实案例:某互联网公司被收购后,HR用集团名义重新签约。2年后裁员时,15名员工主张工龄应合并计算,仲裁委支持了该诉求。企业额外支付经济补偿金超百万——这钱足够买套电子签系统还有剩。

那正确姿势到底是什么?把握三个关键点:

  1. 保持签约主体一致性:社保缴纳主体、工资发放主体、合同签约主体必须三位一体。哪怕被收购,只要法人资格没注销,建议继续使用原主体签约。

  2. 工龄处理要书面确认:某零售企业并购时,在补充协议里明确写明”原公司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完美规避后续纠纷。这个动作成本几乎为零,但能省下真金白银。

  3. 岗位信息别玩文字游戏:见过最离谱的案例,HR把”Java工程师”改成”技术专员”,被认定单方变更岗位。其实用利唐i人事系统维护岗位体系,变更记录自动留痕,能省去90%扯皮风险。

说到这里,可能有HR要叫苦:集团非要统一合同模板怎么办?别慌,解决方案分三步走:

首先,做张主体关系对比表。把原公司和新主体的营业执照、社保账户、发薪账户等信息拉通比对。某制造业集团并购时,就是通过这张表说服总部保留子公司签约主体地位。

其次,用电子签章做好衔接。某连锁企业通过利唐i人事系统实现”新旧合同并行管理”,老员工保持子公司合同,新员工用集团模板,系统自动识别主体关系,发薪报税毫无压力。

最后,做好全员沟通备忘录。某生物科技公司被收购时,HR部门制作了《变更事项Q&A》动画视频,用钉钉推送后阅读率高达98%,咨询量直接下降60%。

更绝的操作来自某快消品公司HRD。他们并购时不仅做好合同管理,还趁机用利唐i人事系统重构了全集团岗位体系。现在点点鼠标就能生成各子公司定制化合同,连竞业限制条款都能智能匹配当地政策。

说到底,企业并购时的劳动关系管理,就像给高速行驶的汽车换发动机。既要保证车辆不停,又不能让零件飞出去砸到人。这个时候,靠谱的数字化系统就是HR的安全气囊。

最近帮某客户做并购后评估,发现用对工具真的能救命。他们的HR经理算过笔账:手工处理200人的合同变更需要3人*15天,而系统批量处理只用了1.5小时。更关键的是,所有用工风险点都被系统自动标红预警,法务部第一次给出”零瑕疵”评价。

所以啊,下次遇到集团要改合同抬头时,别急着点头或摇头。先把用工主体、工龄计算、社保关系这三个地雷排查清楚,剩下的交给系统搞定。毕竟在劳动纠纷面前,省事和省钱永远是对冤家。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80606.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