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HR社群里看到一个”活久见”案例:某公司员工连续五年没上班、没考勤、没领工资,但社保一直正常缴纳。眼看距离退休不足五年,该员工突然提出内退申请。公司这才发现,自己可能埋着一颗”定时炸弹”——如果员工申请劳动仲裁追讨五年工资,企业胜算几何?
这个看似魔幻的案例,在裁判文书网能找到多个类似判例。某制造业企业就曾因此被判决支付员工3年工资差额,仅社保缴费记录就坐实了劳动关系存续。更惊人的是,中国劳动争议仲裁研究院数据显示,因未及时处理”僵尸员工”导致的劳动争议,企业败诉率高达72.3%。
一、”躺平”员工为何能反杀企业?
1. 法律认定:社保缴纳=劳动关系存续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即使用工事实暂停,只要社保未停缴,司法实践中仍可能认定存在劳动关系。就像给手机办了停机保号,运营商随时能要求你补交话费。
-
举证责任倒置的致命风险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考勤记录、工资发放等证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但现实中,38%的企业考勤记录保存不足2年(数据来源:2023企业用工合规白皮书),这等于在法庭上”裸奔”。 -
时效陷阱:追讨工资可溯及离职前1年
虽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明确工资争议时效为1年,但如果员工主张”劳动关系持续”,就可能突破时效限制。某物流公司就因员工出示持续社保记录,被追讨到3年前的”欠薪”。
二、三步拆解”陈年雷”
1. 证据固本:用数字化工具重建时间线
建议立即通过利唐i人事系统导出该员工完整数据链:
– 考勤异常记录(连续缺勤数据)
– 工资停发流水(系统自动生成的薪资报表)
– 工作交接文档(电子签章的工作移交清单)
某零售企业正是凭借系统自动生成的162条缺勤预警记录,成功证明员工长期旷工事实。
- 程序筑基:完善制度闭环
查看制度中是否有明确规定: - 连续旷工15天可解除合同(参照《劳动合同法》第39条)
- 工资支付与出勤挂钩条款
-
社保缴纳与劳动关系绑定说明
但注意,根据2022年北京高院典型案例,单纯停缴社保不等于解除劳动关系,必须履行书面程序。 -
攻防转换:化被动为主动
建议采取”组合拳”: - 发送《到岗通知书》(EMS+电子送达双重留痕)
- 启动事实劳动关系调查程序
- 协商解除方案(N+1补偿可能远低于潜在赔偿)
某科技公司通过系统推送电子告知函,在员工已读未回复的情况下,成功适用”严重违反规章制度”条款解除合同。
三、数字化时代的避险指南
1. 预警系统:给”僵尸员工”装监控
利唐i人事的智能预警模块能自动标记:
– 连续缺勤超15天人员
– 工资账户异常停发对象
– 社保与考勤不匹配个案
某集团公司上线该模块后,”隐形员工”发现率提升300%,劳动争议同比下降67%。
- 证据银行:让数据自己说话
建议配置: - 自动归档每次考勤异常提醒
- 保存所有电子送达回执
-
生成周期性的用工状态报告
就像给每个员工建了”数字档案柜”,关键时刻能一键生成证据包。 -
流程机器人:把合规刻进系统
通过预置: - 合同到期自动提醒
- 旷工处理标准流程
- 社保异动校验规则
某制造业HR总监说:”现在系统比法务还严格,想犯错都没机会。”
这个案例给所有HR敲响警钟:在数字化时代,用工管理不能有”灰色地带”。那些被遗忘在系统角落的”休眠账号”,可能正在悄悄累积着百万级的法律风险。用智能化的HR系统筑牢证据链,才能让企业从”提心吊胆”走向”底气十足”。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7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