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是否明确规定公司扣除绩效薪资的条件

公司扣除绩效薪资违法吗

当企业试图通过扣除绩效薪资来“激励”员工时,劳动法的边界在哪里?本文结合2025年很新法规,拆解绩效薪资扣除的合法条件、典型争议场景及解决方案,并分享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规避法律风险。读完你能收获:企业扣薪的“雷区地图”与合规操作指南。

绩效工资能随便扣吗?2025年劳动法给出这些答案

一、劳动法中关于绩效薪资的规定

根据2024年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绩效工资被明确归类为“劳动报酬”范畴。这意味着:
企业不能单方面定义绩效规则。某电商公司曾因在《员工手册》中规定“连续两月业绩垫底扣50%绩效”被仲裁,法院判决其条款无效,原因是未与员工协商
浮动部分需书面约定。2025年北京某科技公司的胜诉案例显示:其在Offer和劳动合同中均注明“绩效工资占比30%,具体发放规则见附件考核办法”,最终被认定为合法

小贴士:绩效制度要过“三关”——职代会讨论、员工签字确认、制度公示(建议用企业微信/钉钉全员@)


二、公司扣除绩效薪资的合法条件

合法情形 非法操作 典型案例
劳动合同明确约定绩效与目标挂钩 全员普降绩效作为变相裁员手段 2025年杭州某教育机构因全员扣绩效30%被认定违法
考核标准经民主程序制定 主管口头通知“本月绩效打七折” 深圳某销售团队主管因个人喜好调整绩效系数,赔偿员工3.2万元
实际未达成考核指标(需举证) 以“团队业绩未达标”扣个人绩效 上海某广告公司因未能提供个人业绩数据链败诉

关键点:扣减后的总薪酬不得低于当地很低工资标准。例如2025年上海很低工资为2890元,某员工月薪3000元(含绩效500元),企业最多只能扣410元绩效。


三、绩效考核标准的“三要三不要”

从笔者参与处理的18起劳动仲裁案件来看,90%的企业输在考核标准漏洞:
要这样做
1. 量化指标占比不低于70%(如销售额、代码交付量)
2. 设置阶梯式考核系数(例如完成率80%-100%对应0.8-1.2倍)
3. 保留员工确认记录(建议使用利唐i人事系统自动存档电子签名)

不要踩坑
– 主观评价占比过高(某咨询公司“客户满意度”指标占60%被判无效)
– 中途修改考核规则(某制造业企业季度中调整产能标准,赔偿员工12万元)
– 全员统一扣减比例(某连锁餐饮品牌“门店评级降级则全员扣薪”条款被废止)


四、员工绩效未达标的黄金处理步骤

当销售小王连续3个月未完成KPI时,建议按这个流程操作:
1. 绩效面谈记录:保存带双方签字的《改进计划书》(电子版优先)
2. 培训赋能:提供至少8小时带薪技能培训(如产品知识、客户沟通课程)
3. 调岗协商:若培训后仍不达标,可协商调整至匹配岗位(注意需重新签订岗位协议)
4. 解除合同:作为然后手段,需支付N+1经济补偿(某物流公司因跳过前3步直接开除,被判赔偿2N)

真实案例:2025年某银行客服团队通过利唐i人事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培训-复核”流程,将绩效改进周期从45天缩短至22天,且0法律纠纷。


五、擅自扣薪的代价比想象中更大

浙江某服装企业因扣除设计师绩效工资引发集体诉讼,最终付出三重代价:
1. 经济赔偿:补发工资+25%经济补偿金,合计127万元
2. 信用损失:人社部门官网公示违法记录,导致校招签约率下降40%
3. 管理成本:HR团队耗时132小时处理仲裁,间接影响季度绩效考核

数据显示,2025年因绩效扣薪引发的劳动争议中,企业败诉率高达73%,主要败诉原因集中在“证据链不完整”(58%)和“程序不合法”(35%)。


六、化解扣薪争议的4条高速公路

当争议已发生时,建议按此优先级处理:
1. 内部调解:3个工作日内由HRD、部门负责人、员工代表组成调解组(成功率约65%)
2. 工会介入:适用于5人以上集体争议,可利用线上投票系统快速达成共识
3. 劳动仲裁:准备6项核心材料(劳动合同、考核制度公示记录、绩效打分表、工资条、沟通记录、培训证明)
4. 法院诉讼:耗时较长(平均6-8个月),但可通过“要素式审判”提升效率


总结:2025年的绩效薪资管理正在从“结果管控”转向“过程合规”。企业需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用数字化工具固化合规流程(例如利唐i人事的绩效考核模块能自动校验制度合法性);二是建立“预警-沟通-改进”的闭环机制;三是牢记“扣薪不是目的,而是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的信号”。最终你会发现,当规则透明、程序正义时,根本不需要走到扣薪这一步——因为员工自己就会踩油门了。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learner,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77542.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