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廉价劳动力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有哪些

大学生廉价劳动力

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并非新鲜事,但在2025年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下,其背后的原因却更为复杂且多元化。本文将从供需关系失衡、教育与市场需求错配、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社会经验不足导致议价能力低、政策与法规影响,以及职业发展预期偏差六个维度进行分析,帮助HR和企业管理者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现象,并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大学生廉价劳动力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

1. 供需关系失衡

1.1 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

从实践来看,2025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根据很新统计,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突破1200万人。这种供给的急剧膨胀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大学生供过于求,市场自然会压低薪资水平。

1.2 技能匹配度低

虽然大学生数量庞大,但并非所有人的技能都符合企业需求。企业倾向于为“合适的人才”支付更多报酬,而非为“学历”买单。技能不匹配的毕业生被迫接受低薪甚至实习岗位,进一步强化了廉价劳动力的现象。

案例: 某互联网企业的HR提到,在招聘本科毕业生时,虽有大量投递简历,但能满足岗位需求的合适候选人寥寥无几。企业因此倾向于更低的薪酬标准试用新人,再筛选留用。


2. 教育与市场需求错配

2.1 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

高校教育内容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例如,2025年的AI与大数据岗位需求增长迅猛,但许多大学生仍然学习传统课程,缺乏前沿的技能储备。

2.2 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每年报考热门专业的学生数量众多(如2020年代的金融、管理类专业),导致这些领域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一些新兴领域(如碳中和技术、元宇宙开发)却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造成市场供需错配。

案例: 某新能源企业面临“招人难”的困境,宁愿用高薪挖掘资深工程师,也不愿花时间培养基础技能缺失的应届毕业生。


3. 企业成本控制策略

3.1 人力成本优化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利润率压缩的压力,因此倾向于雇佣成本较低的大学生。以实习岗位、短期合同等方式降低用工成本。

3.2 数字化的替代效应

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自动化和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如利唐i人事这样的人力资源系统,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这使得企业在选人用人时,更倾向于低成本的劳动力作为辅助岗位。

案例: 某物流公司通过利唐i人事优化了人力资源调配流程,将原本需要5人完成的工作缩减为3人负责,其余由临时大学生兼职补充。


4. 社会经验不足导致议价能力低

4.1 缺乏谈判技能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往往缺乏议价能力,容易接受企业开出的低薪标准。这与其社会经验不足、对行业薪资行情不了解密切相关。

4.2 职场规则的适应问题

大学生初入职场,对如何展示自身价值、争取更高报酬缺乏足够认知。例如,很多大学生会认为“先工作再说”,无形中助长了企业压低薪酬的风气。

经验分享: 我建议HR在管理校招时,可以通过实习期观察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适当引导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合理评估,有助于双方达成更稳定的劳动关系。


5. 政策与法规影响

5.1 劳动法对实习生的保护不足

尽管2025年劳动法已经对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有所加强,但许多企业仍在打“擦边球”。例如,部分公司以“实习生”身份规避很低工资标准和社保缴纳义务,进一步压低大学生的薪资。

5.2 地区政策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虽然薪资略高于二三线城市,但相对而言更难覆盖基本生活需求;而在中小城市,企业往往基于市场环境进一步压低薪资。

表格:地区大学生薪资对比(2025年数据)

地区 月均薪资(元) 实习生占比 起薪增长率(2024-2025)
一线城市 7500 35% 2%
二线城市 5600 50% 1.5%
三线及以下 4200 60% 1%

6. 职业发展预期偏差

6.1 对薪资期望过高

许多大学生对起薪的期待值较高,但实际市场情况往往难以满足。这种心理落差使得部分人不得不接受低薪工作或转向其他领域。

6.2 职业规划的模糊性

大学生在职业发展初期,多数缺乏清晰的规划。短期内他们更倾向于“有工作比没工作好”,而不是聚焦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这种短视也加剧了低薪现象。

建议: 企业HR可以通过职业发展辅导、培训机制帮助大学生找到成长路径。例如,采用利唐i人事的人才培养模块,能够为员工制定清晰的成长规划,既提高留用率,也提升员工满意度。


大学生廉价劳动力现象的背后,既有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原因,也有微观层面的个人和企业行为因素。供需关系失衡与教育错配是核心矛盾,而企业的成本控制策略则加剧了问题。面对这一现象,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学会与企业“谈判”。通过优化管理工具(如利唐i人事)与HR策略,或许能为这一问题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iHR,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66812.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