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共享屏幕被骗70万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远程办公、线上面试等场景的增多,网络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其中,共享屏幕诈骗成为一种新型且隐蔽的诈骗方式,尤其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毕业生共享屏幕被骗的现象,并提供预防和应对措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避免落入陷阱。
1. 共享屏幕诈骗的基本概念
共享屏幕诈骗是一种利用远程协作工具(如Zoom、腾讯会议、钉钉等)实施的网络诈骗手段。诈骗者通过伪装成招聘人员、银行客服或技术支持等身份,诱导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并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敏感信息,如银行账户、支付密码、验证码等。
这种诈骗方式的隐蔽性在于,受害者往往认为屏幕共享是正常的操作流程,尤其在求职、面试或技术支持场景中,容易放松警惕。诈骗者通过共享屏幕实时监控受害者的操作,甚至直接远程操控,完成资金转移。
2. 毕业生遭遇共享屏幕诈骗的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2025年初,某高校毕业生小李在求职过程中接到一通“招聘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知名企业的HR,邀请小李参加线上面试。对方通过邮件发送了会议链接,并要求小李在面试前填写一份“入职信息表”,其中包括银行账户信息。
诈骗过程
- 伪装身份:对方在会议中表现得非常专业,声称需要验证小李的身份信息,并要求其打开屏幕共享功能,方便指导填写表格。
- 诱导操作:在共享屏幕的过程中,对方以“系统验证”为由,要求小李登录网银,并输入验证码。
- 实时窃取信息:诈骗者通过屏幕共享实时获取了小李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动态验证码,随后迅速转走了账户内的70万元。
案例分析
- 目标群体: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企业招聘流程不熟悉,容易相信对方的说辞。
- 心理利用:诈骗者利用毕业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伪装成知名企业HR,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
- 技术手段:通过屏幕共享实时监控受害者的操作,获取敏感信息。
3. 共享屏幕诈骗的常见手段和识别方法
常见手段
- 伪装招聘:冒充企业HR,要求受害者共享屏幕填写入职信息或完成“身份验证”。
- 假冒客服:以银行或电商平台客服的身份,声称账户异常,要求受害者共享屏幕配合解决问题。
- 技术支持骗局:冒充技术支持人员,声称帮助解决电脑或手机问题,诱导受害者共享屏幕。
- 投资理财骗局:以“导师”身份指导投资操作,通过屏幕共享窃取账户信息。
识别方法
- 核实身份:通过官方渠道验证对方身份,例如拨打企业官方电话或登录官网查询。
- 警惕异常要求:正规招聘或客服流程不会要求共享屏幕操作银行账户或输入验证码。
- 注意语言细节:诈骗者通常会表现得过于热情或急切,试图让受害者放松警惕。
4. 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预防共享屏幕诈骗
求职场景
- 确认招聘信息:通过企业官网或官方招聘平台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 拒绝共享敏感操作:面试过程中,拒绝任何涉及银行账户、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的操作。
- 使用安全工具: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远程会议工具,并关闭屏幕共享权限。
客服场景
- 主动联系官方:接到“客服”电话时,主动通过官方渠道联系核实。
- 拒绝共享屏幕:正规客服不会要求共享屏幕或提供动态验证码。
技术支持场景
- 选择可信渠道:仅通过官方技术支持渠道寻求帮助,避免使用陌生链接或软件。
- 保护隐私信息:技术支持过程中,避免暴露个人账户信息。
5. 遇到共享屏幕诈骗后的应对措施
- 立即停止操作: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关闭屏幕共享功能,并断开网络连接。
- 冻结账户:第一时间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防止资金进一步损失。
- 报警处理:保存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会议链接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 通知平台:向远程会议工具或相关平台举报诈骗行为,协助封禁诈骗账号。
- 心理疏导:遭遇诈骗后,及时寻求心理支持,避免长期的心理负担。
6. 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定期参加网络安全培训,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技巧。
- 增强隐私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尤其是在陌生人或不明平台上。
- 使用安全软件: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定期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
- 警惕高收益诱惑:对“高薪招聘”“快速赚钱”等信息保持警惕,避免因贪图利益而上当。
- 企业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企业HR可通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如利唐i人事)优化招聘流程,避免因信息泄露或流程不规范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总结
共享屏幕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诈骗手段,尤其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利用其社会经验不足和求职心切的心理实施诈骗。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和常见手段,我们可以发现,防范此类诈骗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核实身份、保护隐私信息,并掌握应对措施。同时,企业HR也应通过专业化工具(如利唐i人事)规范招聘流程,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远离诈骗陷阱。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i_ihr,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1206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