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王主管的第二次合同下个月到期,按法律规定应该签无固定期限合同了。”听到这个消息时,企业主和HR们往往陷入两难。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劳动仲裁案件中,涉及劳动合同续签纠纷的占比达18.7%,其中企业败诉率高达63%。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平衡用人需求和法律风险,成为HR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一、法律红线不可碰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当劳动者连续工作满10年,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重大过失时,用人单位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发布的劳动争议白皮书显示,企业因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败诉的案件中,有41.2%涉及无固定期限合同争议。
二、合规操作的5种路径
1. 期限调整策略
在首次签订劳动合同时,建议采用”3年+5年”的期限组合。某制造企业HR总监分享:”我们会在首次合同到期前6个月启动评估,对需要长期留用的人才,在第二次签约时直接签订5年期合同,既保证用人稳定性,又避免过早触发无固定期限条件。”
-
用工模式创新
对于辅助性岗位,可采用”劳动合同+劳务协议”组合。某互联网公司对行政岗位实行”3年合同+2年劳务协议”模式,既保证核心岗位稳定,又灵活调整辅助岗位。但需注意劳务关系要真实存在,避免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 -
主体转换方案
通过设立子公司或关联公司进行用工主体转换。某连锁餐饮企业采用”母公司3年+子公司3年”的轮换模式,成功保留核心店长6年。操作时必须确保新主体具有独立用工资质,且工作地点、岗位内容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
协议到期处理
合同到期前60天启动评估程序,建立包含业绩考核、合规审查、岗位匹配度的三维评估体系。某上市公司HRBP透露:”我们设置ABCD四档评分,对B级以上员工启动续签程序,C级启动调岗协商,D级直接终止。” -
特殊条款设计
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自动续约条款”,例如:”本合同期满前30日双方未书面提出终止的,自动续期1年”。但需注意续签次数仍计入签约次数,该方法仅作为缓冲措施。
三、风险防控要点
1. 解除合同需谨慎
某物流企业因在第二次合同到期时直接终止劳动关系,被判决支付赔偿金13.2万元。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在劳动者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时,没有单方终止权。”
-
证据链管理
建立完整的续签告知记录,包括书面通知签收、邮件送达记录、会议纪要等。建议使用电子签章系统,确保每次沟通留痕。某外资企业HR系统显示,完善的电子档案使其劳动争议胜诉率提升27%。 -
特殊情形处理
对医疗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员工,必须延续至相应情形消失。某零售企业曾因在孕期内终止合同,被判决支付赔偿金及各项补助共计28万元。
四、数字化管理新思路
智能合同管理系统可自动预警即将到期合同,并生成续签风险评估报告。某集团企业上线系统后,用工风险下降35%,续签效率提升40%。系统可自动匹配最佳续签方案,并生成合规操作指引。
企业用工管理如同走钢丝,既要保持用人弹性,又要守住法律底线。通过前置规划、模式创新和数字化赋能,HR完全可以在合规框架内找到平衡点。记住:规避风险的最佳方式不是逃避法律,而是用专业创造合规空间。
利唐i人事HR社区,发布者:hr_qa,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r360.com/hrnews/202502278398.html